社论丨统筹考虑短期应对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
(资料图片)
自4月以来,我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,但复苏进程逐渐减缓,表现为内在动力不强,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,地产投资、销售下滑以及部分青年就业等问题比较突出。由此,市场出现一些要求刺激经济的声音,希望激活楼市或者扩大财政投资,稳定经济以及恢复信心。
当前经济面临一定压力,是诸多因素叠加形成。首先,作为国内循环主要推动力的地产,与作为国际循环主要引擎的出口,出现收缩,再叠加疫情疤痕效应,导致动力不足,消除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时间。其次,预期存在不稳现象,影响预期的主要是一些社会心理因素,比如人口老龄化、资产负债表衰退、地方债务风险、“脱钩断链”(把需求减少导致的出口放缓片面理解为“脱钩”)等话题发酵,对市场长期信心形成一定冲击。其三,在宏观经济政策落实与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仍需推进。
事实上,我国经济仍然保持韧性强、潜力大等优势,而且正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,出口放缓更多受周期性因素影响,而非贸易“脱钩”问题,全球竞争力日益加强,比如“新三样”(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)快速扩大全球份额。当前,关键问题是如何稳定楼市,因为楼市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,也是左右预期和被预期左右的重要因素,但更大的任务是激发市场活力,增强市场信心。
有观点认为,应该采取过去宏观调控的做法,采取总量政策刺激改变市场预期与经济运行方向。但是,在121万亿GDP总量基础上,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,成本越来越高。而且,正是过去频繁使用短期刺激的做法,积累了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,并导致市场主体行为短期化,着迷于周期套利活动,而非提高创新和竞争能力。这种短期刺激在楼市表现得更加典型,后果也更加明显。因此,我们不应该重走老路,总量刺激不仅作用有限,还会对处于关键阶段的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运行形成冲击。
面对经济运行压力,我们应该首先坚持将改革、开放和创新作为发展动力,而不是等政策、要支持,更不能消极作为,用问题、难题倒逼“大水漫灌”式政策。要推动思想再解放,摆脱惯性思维、路径依赖,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、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,通过激活改革、开放和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,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助于增进创新活力的开放和包容氛围。
面对挑战,应该采取必要的宏观政策稳定经济,积极扩大内需。需要辩证看待短期经济政策与长期高质量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,短期政策是为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,要珍惜短期政策创造的空间,投入更多资源和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。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,把握好节奏和力度,推动中国各项工作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行稳致远。
要改善市场预期。应对出生率问题,尽快出台有助于生育的学前免费托育、降低居住成本等长期政策;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往来,激活来华旅游、文化交流、民间交往等活动,在开放基础上,全面强化主动与世界各个领域和层次的连接,营造更积极的外部环境;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,尽快化解地方债务问题,降低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,避免持续影响市场预期。要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预期,吸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增加投资。
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,消化各种短期因素叠加构成的压力,更需要改革、开放和创新激活发展新动力,提振市场信心,要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,提供和传播积极的转型和发展叙事,创造改革氛围并激励企业家精神,让全社会积极参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。
关键词: